7月26日,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會(WAIC)的舞臺上,中國氣象局局長陳振林將一枚“AI氣象預警鑰匙”鄭重交予吉布提與蒙古代表,標志著全民早期預警中國方案“媽祖(MAZU)”正式開啟跨國防災使命。
這一命名源自中國沿海傳承千年的氣象守護神媽祖,其英文縮寫MAZU承載著現代科技使命:多災種預警(Multi-hazard)、零信息差傳遞(Zero-gap)、普惠全球(Universal) 。
一、智能體的“三端一體”架構:從云端到指尖的守護
“媽祖”的核心載體是由上海市氣象局研發的MAZU-Urban智能體,構建了全球首個“云端+終端”協同的早期預警網絡:
云端智能引擎:融合風云衛星數據與國產“風清”氣象大模型,實現災害風險分鐘級評估;
終端三屏聯動:
一體機端(政府):生成分災種防御方案,支持“叫應”機制(高級別預警強制響應);
平板端(行業):定制港航、農業等7大場景風險評估(如內澇、大風);
手機端(公眾):基于定位推送避險路線,聯動應急避難場所導航。
目前該系統已在巴基斯坦、埃塞俄比亞等35國投入試用。在巴基斯坦,季風降雨預警效率從“按日更新”躍升為“實時刷新”;蒙古國則借助上海“城市工具箱”優化寒潮應急預案。
二、技術普惠:云端算力打破“數字鴻溝”
針對發展中國家氣象基礎設施薄弱的問題,“媽祖”方案以云原生架構實現“跨越式賦能”:
低成本部署:無需本地超算中心,即可獲取公里級分辨率預報;
模塊化定制:各國可自由組合預警功能(如非洲側重干旱監測,島國強化臺風響應);
人才共生計劃:通過國際培訓與開源模型(如“風雷”時序模型),培養本土技術力量。
三、智能體背后的“神經末梢”
當“媽祖”的AI算法在云端高效運行時,在這種極端環境下的防災設備中,三類關鍵器件扮演著核心角色:
1. 光耦(Optocoupler):預警系統的“安全隔離衛士”
功能:在強電磁干擾的災害現場(如雷暴、電網故障),光耦通過光信號傳輸實現前后端電路電氣隔離,防止高壓浪涌擊穿敏感芯片。
2. 紅外發射接收管:災害監測的“環境感知之眼”
功能:通過紅外光譜分析,非接觸式檢測煙霧(火災)、水體濁度(洪澇)及人體熱源(搜救)。
3. MOS管(功率半導體):能源調度的“高效開關”
功能:作為電路中的“智能開關”,調控預警設備電能分配,提升能效比。
四、總結
媽祖”智能體展現了AI與云計算在災害治理中的全局視野,而光耦、紅外對管、MOS管等基礎電子元件,則是其從數字世界邁向物理世界的“神經末梢”。
當預警算法在云端生成避險指令時,正是這些器件將代碼轉化為水泵的啟動、警報的鳴響、無人機的升空——它們沉默卻不可或缺,如同媽祖信仰中承載千年智慧的微光,在風暴來臨前點亮生命的信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