億光皮膚傳感器,作為臺灣億光的一款新產品,本文將詳細介紹億光皮膚傳感器B-PM1914B3/L973-A-3R的工作原理,以及如何通過特定波長實現高效皮膚檢測。
一、傳感器結構與組成
億光皮膚傳感器B-PM1914B3/L973-A-3R巧妙結合了兩顆紅外LED與一顆光電二極管(Photo Diode)。
其中,紅外LED分別發出1040nm和1450nm兩種不同波長的紅外光。這些紅外光在照射到目標物體后,反射光由光電二極管進行監測。
為提升傳感器的準確性和降低靈敏度干擾,該傳感器還設計了薄膜干涉濾光片或鏡片(Lens)以及其他光學結構,這些結構與紅外LED重疊,有效縮小了發射光的角度,從而優化了傳感器的性能。
二、皮膚光譜響應特性
人類皮膚的光譜響應具有獨特的波峰和波谷特征。
特別是在1065nm波長處,人體皮膚的反射率相對較高(約50-60%),而在1465nm波長處則相對較低(約5-10%)。
億光皮膚傳感器正是基于這一特性,通過發射接近這兩個波長的光(1065nm附近和1465nm附近),并測量反射光量的差異來監測皮膚的存在。
三、工作原理與檢測機制
傳感器工作時,會同時發射1050nm(接近1065nm)和1450nm的紅外光。
由于1450nm波長對于含水分的物體具有較高的吸收率,因此當傳感器貼合在待測物表面時,可以測量到1050nm反射光與1450nm反射光的比率R。
通過將這一比率R與預設的閾值TH(例如3或其他合適的值)進行比較,即可判斷待測物是否為皮膚:
當比率R小于TH時,判定待測物非皮膚。
當比率R大于TH時,則確認存在皮膚。
四、優化與誤報避免
為進一步提高檢測的準確性并避免誤報,億光皮膚傳感器還采取了多項優化措施:
控制光輸出:通過精確控制紅外LED的光輸出,確保測量結果的穩定性。
縮小發射光角度:利用光學結構縮小發射光的角度范圍,有效抑制了非皮膚物體引起的雜訊干擾。
這些設計不僅提升了傳感器的性能,還使其在復雜環境中也能保持高度的準確性和可靠性。